摘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强化政策落实助企纾困,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领域...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强化政策落实助企纾困,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服务、精准指导,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9.69万户、增长21.8%,民间投资增长12%。定期分析研判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切实强化防范化解。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增长8.5%。
(二)新兴动能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建立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的“双链”机制。启动打造绿色食品、绿色家居、梨产业、纺织服装、制鞋五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7家、省级智能工厂2家,技改投资增长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战新产业产值增长40%。省级云计算基地产值增长35%,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已成规模,导航领域亚洲唯一虚拟全景测试实验室落成。
(三)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效需求持续扩大。积极开展新开工项目攻坚行动、提升工业投资发展和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发展专项行动,建立“十个一”推进机制,实行“四级”定期调度,健全市领导包保重大项目工作机制,顶格推进项目建设。752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2%。
(四)加快“双招双引”步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实施意见、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深化与沪苏浙对接合作,持续导入优质创新创业资源。
(五)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持续注入。出台《宿州市对标沪苏浙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服务时限压缩比例全省第一,着力打造“当自己人·办自己事·宿事速办”便民利企服务品牌,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100%。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和企业服务专区,企业开办不见面、零成本、1个工作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内。常态化举办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开展银企对接90场次,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2.7%。
(六)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有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大宿城”战略接续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用地市级审批。银河一路东延、银河一路西延(拂晓大道至西外环段)建成通车,大外环全线贯通,胜利路下穿工程、纺织路上跨工程等开工建设,宿州机场、淮宿蚌城际铁路、宿州西站配套工程、宿州-固镇高速公路、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
(七)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严格落实“五控”,建立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PM2.5平均浓度下降12.3%,优良天数比率较上年改善6.2个百分点。开展“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优良水体比例38.5%。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成人工造林4.78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6个。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镇政府驻地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户用厕所建设4.3万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6%。常态化举办“2+N”招聘会,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保障房安居工程开工建设14676套、基本建成19130套。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90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体育场、市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运动员王春雨成为800米奥运决赛中国历史第一人。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疫苗接种等工作,高效完成市区全员核酸检测,全力筑牢疫情防线,大营新村成功解封,宿州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建议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8万元/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0.7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粮食产量90亿斤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浓度下降比例,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全市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加快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以市场化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要作用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完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从支持创新意识、创意火花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完整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高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注重引进工信部等中央部委直属高校院所,突出实用导向,吸引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研发机构来宿设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争取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在宿转化。加快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信贷体制机制,加快市科技人才(团队)发展专项基金设立运营,推动市创新创业投资公司运营增效。
(二)做优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落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开展优质企业引育行动、优势产业壮大行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数字赋能行动、质量提升行动、绿色发展行动,力争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
促进新兴产业三年倍增。优化调整“三重一创”政策支持方向,继续培育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及专项,打好“补链强链延链”组合拳。持续完善战新产业基地布局,支持省级云计算基地发展壮大,加快市级战新基地建设,巩固提升“专项-工程-基地”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促进数字经济“炼数成金”。依托市高新区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瞄准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新风向,持续强化“云平台”建设,不断壮大具有“云生态”特色的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锻长补短”。深化落实省支持“服务强省”若干政策、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降本意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商务咨询、展览展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
(三)全面推动供需两端潜力释放,加力拓展形成强大市场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化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进一步动员各地各行业紧紧抓住高质量投资关键支撑,突出抓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每个县区、园区至少落地2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确保全市至少落地实施1个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
加力推进项目建设。牵住项目“牛鼻子”,坚持科学谋划上项目、虎口夺食争项目、倾心聚力保项目。创新项目招引机制、保障机制、推进机制,通过高质量实施“四督四保”、项目建设“十个一”、“四级”协调调度等推进机制,建立完善要素评审会商机制,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加力促进消费增长。积极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宿州”促消费行动,促进传统消费升级。落实省大型商贸企业引育行动,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超100家。支持电子商务协会、汽车流通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开展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和线上促消费活动。
(四)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力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
聚力“双招双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顶格推进“双招双引”,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国字头央企、实力民企,紧盯长三角、北上广深等地,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中高端项目。
聚力长三角一体化迈向纵深。积极谋划建设埇桥-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进灵璧-徐州空港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平台项目建设。落实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指导意见,深入开展长三角省际园区合作共建,持续增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发展动能,加快培育后备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每个县区、市管园区至少与沪苏浙合作共建1个产业对接合作平台,加快引入沪苏浙优质创新创业资源。
聚力杭州结对合作帮扶宿州“开局起势”。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杭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宿州市工作推进机制,设立市政府驻杭州工作机构,全面建立两市及有关县区、园区结对合作关系。对标学习杭州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经验,推进我市再造数字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筹建宿州杭州现代产业园区,支持县区、园区共建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聚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行动,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加博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加快泗县和砀山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引导泗涂公共保税仓和宿马保税仓充分发挥作用,扩大进出口规模。
聚力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认真落实《安徽省开发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培育、载体提升、亩均效益提升、发展赋能“四大行动”。全面推进“管委会+”改革,加快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提升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能力。
(五)加快关键改革破题深化,持续推动发展活力高效释放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开展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等,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0万户。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理念,开展创优营商环境升级版提升行动,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做好雪中送炭工作。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审批简化、材料减少、环节压缩。提升完善“宿事速办”功能,推进政务数据资源互信互认互用,实现个人事项100%全程网办。
持续统筹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平台公司从政府融资实体向产业经营主体转型。推动“僵尸企业”基本出清。扎实推进财政体制、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行实施绩效预算。
(六)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目标,系统谋划产业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测监管,引导企业通过节能技改提高能效水平。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深化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高质高效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坚持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加强工业炉窖、城市扬尘面源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污染等深度综合治理。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常态长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深入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新增人工造林2.45万亩,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镇。
(七)统筹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城乡融合协调性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编制完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研究编制建设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实现路径,积极落实“大宿城”发展战略,聚焦“东进、北扩、南展、西优”,加快构建“一主两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统筹推动老城区与城东新区、汴北新区和城南新区等功能片区联动发展,高标准启动城东新区、西站片区开发项目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既建好城镇面子,又做实城镇里子”,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功能修补工程,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3个,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精品示范。
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积极引导县城为沪苏浙和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培育壮大砀山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灵璧机械制造、泗县农机装备制造、泗县汽车零部件制造、埇桥智能装备和绿色家居建材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八)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加快振兴
推进农业“两强一增”。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6项具体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标准地”改革、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等6项具体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扩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4项具体行动,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完成3.69万户户用厕所改造,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推进农民富裕富足。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
(九)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力气,着力推进共同富裕
着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组织“2+N”招聘会、网络平台招聘等线上线下岗位对接活动,统筹推动重点群体就业,推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
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和无证园治理长效机制,支持民办普惠园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双减”工作,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巩固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成果。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80所。
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常态化疫情防控,增强重大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做实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探索实施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不低于85%。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4362套,基本建成27093套。继续推行“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三个全覆盖”,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格落实重大风险防控“1+9+N”方案体系,更好统筹安全和发展。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