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作者就关注过俄罗斯的伏特加,那是因为那时候朋友们周末一定要去酒吧喝一两杯,其中有几个朋友就常点伏特加。酒吧里的伏特加是论杯卖的,加冰喝,但如今忘了具体价格,大概是几十元一杯。但那时,伏特加也仅仅是散见于都市里的洋酒行与高端...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作者就关注过俄罗斯的伏特加,那是因为那时候朋友们周末一定要去酒吧喝一两杯,其中有几个朋友就常点伏特加。酒吧里的伏特加是论杯卖的,加冰喝,但如今忘了具体价格,大概是几十元一杯。但那时,伏特加也仅仅是散见于都市里的洋酒行与高端酒吧的一个极小众产品。
后来的十几年,以白兰地、葡萄酒、威士忌等品类为主的洋酒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可谓一日千里,日进斗金,但俄罗斯的伏特加至今却一直处于很边缘的状态,市场规模也少有增长。这应该和这些洋酒厂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有关。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我们随时可以找到法国、澳大利亚、智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不同酒庄的销售机构代表,而且这些销售代表还常年活跃在国内大大小小的酒类展销会上。但在这些场合,我们却鲜见俄罗斯人的身影。
但时移势易,世道不一样了。如今,无论超市,还是街边的大小酒行,我们随时可见伏特加的产品。根据我多方面的收集的资讯显示,自今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人正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与开拓。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这两个月,抖音直播中伏特加的专场慢慢滴多了起来,而且其直播间的围观人数明显多于很多同时在线的国内白酒直播见。
据几天前《网球网》对俄罗斯鞑靼酒业采访介绍,该酒业公司虽说因战事导致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的销量锐减,但他们的产品出口却增加增加了10%。这10%的增长中,很明显中国消费者的贡献是最大的。如今,鞑靼酒业不但已经入驻了天猫,而且计划到2027年底在中国100个城市开设100家旗舰店。
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说起俄罗斯的伏特加?其实,说伏特加,我最终的目的是想顺便聊聊这样一个话题:面对伏特加的市场“入侵”,我们国内的白酒厂家是不是应该有所警醒?因为,我以为,在目前局势的助攻下,伏特加一旦渐成气候,中国现有的白酒市场份额势必被它狠狠地咬走一块。为什么?且听叛徒的下文分解。
第一,相较于红酒、白兰地、朗姆酒等品类,伏特加与中国白酒更为相似,只要俄罗斯人摸清国人的口味喜好,并入乡随俗地加以口感调整,它即可快速地俘获中国酒民的味蕾,收割大片的消费者;
第二,在中国,有数量庞大的俄罗斯与普京粉丝,在目前特殊局势的推动下,这些人粉丝一定会纷纷解囊;当前的局势维持越久,对伏特加厂家越有利;
第三、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伏特加具有天然的品牌优势?有什么优势?“洋”优势!至于为什么一“洋”就有优势?这说来话长,不说也罢!不说大家也懂;
第四、国内消费者普遍对国产白酒缺乏信任心理。当然,茅台、五粮液、汾酒等顶级品牌除外。为什么不信任?这自然也不用多说了,况且这话题不是本文主旨。
那面对伏特加的“入侵”,中国白酒们该如何应对呢?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采用品牌“年轻化”的策略。是,自江小白大火后,白酒的年轻化已经成为白酒界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但至今,除了江小白的“年轻化”作业稍微有所斩获外,其他品牌则罕见其效。问题出在哪儿?出在对产品“年轻化”的理解与演绎上。
如今我们随处可见对应年轻消费者的所谓的“年轻化”白酒,但他们对“年轻化”的演绎多是从酒精度、品牌符号、产品概念入手,比如酒精含量的低度化、产品或品牌形象的卡通化、产品概念的文青化。殊不知,这些仅仅是“年轻化”的表象,而年轻化的真正核心是观念的新鲜化、异质化与叛逆化。洋酒之所以都是从年轻人开始流行,正是因为它们他们的“洋”身份与“洋”文化背景给年轻人带去新鲜感、异质感与叛逆感所生成的结果。
作为一个带有古老文化身份的中国白酒,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塑造其“既古老又很年轻”的产品形象以俘获年轻人的心呢?篇幅关系,我们另文再聊。(THE END)